img

凝视着 MC Escher 的版画《画廊》,我被青年与画的永恒循环所吸引。《画廊》系统是不完全的,但是身在系统内青年看不到,只有身在系统外的我们理解。《画廊》是Hofstadter’s ‘GEB.’中为哥德尔不完全定理定制的图像说明,它反映了一个基本认识:我们构建的界限——逻辑与艺术、工程与创造力之间的界限——往往是我们自己的认知“画廊”的自我约束。而我的旅程,正是对超越这些界限的执着追寻。

对超越界限最勇敢的尝试是在大学。当我以高中全班前三的身份毕业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专业时,却发现自己困入了一座窒息“画廊”。大一的我延续了高中的优绩主义,尽管在大一年末收获了22/268的排名以及综合素质卓越奖学金(全年级仅5人获得),但我并未感到收获。我渴望知识的内在生命力,而非冰冷的绩点凭证。

于是,我发起一场自我革命:以艺术超越工程师的思维约束。艺术解锁了我在工程领域的设计师思维,我更关注创造性的探索而非死板的接受知识。我加入了学校的iArt交互艺术辅修专业,在其中的学习以项目为导向,把正常课程的学习内容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进行输出。最终我的交互艺术作品《觑》成功参与了成都市天府艺术馆的展览,甚至之后的《光影交响》作品获得了米兰设计周的国家一等奖。我通过艺术跳出传统工程师与优绩主义思维的框架,并非是为了逃避工程,而是深化对它的理解。这就是我所能贡献的核心多样性价值:在硬科技领域带来不可或缺的、融合艺术与创造力的人文视角

Escher的《画廊》提醒着我们自我认知的局限性。在整幅画的中心处有个空白点,那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缺陷,系统不完全的象征。我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努力,正如自己的破界经历一样,跳出系统然后补全这一切。